黎明机械厂,当时是东北最大的飞机制造厂,工人多,食堂也多。一个食堂都是几千人同时进餐。主食是高粱米和玉米面,逢年过节时才发白面,每人二斤。从南方去的人,根本吃不惯高粱米和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一天三顿,每个桌子丢满了金黄色的窝窝头,有的窝窝头只咬了一口,就丢在桌子上和地上,邵伟华看到实在痛心,但没有办法阻止这样无度的浪费。
1960年的5月,祖父知道儿子在沈阳学习,事先没写信告知,也不打招呼就来了。见到五年多没见的儿子,祖父十分高兴。邵伟华见到原本就个儿矮的祖父不仅老了,而且瘦小得十分可怜,甚至走路也是微微颤颤的。他们父子俩晚上睡一个床,邵伟华抚摸着祖父骨瘦如柴的身体问:“邵伟华,您老人家是不是有病,是不是家中没有吃的?为什么瘦成这个样子?母亲身体是不是和您一样瘦啊?”祖父怕影响儿子的工作,怕影响儿子的进步,更怕儿子受不了、想不通,只好说:“家里一切都好,吃穿不愁,母亲身体全家身体都好,不用操心,我只是前一段身体不好,怕东北冷不敢来,现在天气暖和了才来看你,你安心工作,努力学习。”
邵伟华一天三顿都陪祖父在食堂吃饭,见祖父大碗的喝高粱稀饭,大口大口的吃玉米面窝窝头,就像旧社会长时间没有见过饭一样,心里非常难过,但是问也问不出什么原因。
化验室的女同胞们,看到祖父从湖北来看邵伟华,对老人非常尊敬,不是帮打稀饭,就是帮着拿窝窝头,老人家也非常高兴。但是,令邵伟华最不理解最难堪的,是祖父当着她们的面,在桌子上和地上拾窝窝头。为了面子,他多次阻止祖父 :“邵伟华,现在不是旧社会,用不着在地上拾饭啊!”祖父欲言又止,转而痛心地说:“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人,这窝窝头都是农民种的粮食啊!青年人不懂,丢在地上太可惜了。你小时候我给你讲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忘记了吗?”
邵伟华不但阻止不了祖父在食堂拾别人丢下的窝窝头,更阻止不了他特地到街上买了几个草袋继续到各食堂拾窝窝头,回到宿舍都摆在地上晒干,装在草袋里。
祖父在沈阳住了半个月,拾了四草袋晒的窝窝头要带回老家,说弟妹没见过玉米窝窝头,给他们带的礼物。邵伟华当时工资只有32元,每月给家里汇20元。祖父收到钱没说就来了,邵伟华手上没余钱只好借钱给祖父买了一张火车票。
临行前,祖父对邵伟华几乎是在哀求:“儿子,能不能在饭店给我吃一顿米饭,炒一盘鸡蛋,来一条红烧鱼,我就满足了。”邵伟华一听祖父提出这个要求,本来不成问题,想想也是应该的,马上答应祖父的要求,把自己仅有的生活费拿出来,满足了祖父的要求。
看着祖父吃得那个香,他心想,不说祖父要吃炒鸡蛋,红烧鱼,就是他老人家要吃人参也应该买给他吃。他按不下内心的酸楚,哽咽着对祖父说:“将来有朝一日我发了财,不仅请你到最好的酒店吃饭,而且给您和母亲买一盒人参,好好孝顺您们...”
1960年的9月,发生了一件想不到的事,让他知道了这是一场每个中国人都避不开的“自然灾害”。
单位上照顾朝鲜回来的复员军人,可回家探亲一次,邵伟华准假后也准备回一次家乡。一天,有个姓韩的复员军人刚探亲归来,他恳切地对邵伟华说:“兄弟,你回家什么礼品都不要买,多买些玉米饼干,多想办法带些粮票回去。”
化验室的同事听到后,合着给他添了200斤粮票。同宿舍的小韩,到街上帮助买了五十斤玉米面饼干给他。邵伟华嫌玉米饼干体积大,不好带,不想要这么多。小韩发火地说:“你邵伟华为什么拾窝窝头,你带饼干回去就知道了。”没有东西装,他把自己的床单,战友的床单,被子逢成大袋子装上饼干,送邵伟华上了火车。
经过三天三夜,早上邵伟华到了武汉火车站。一下火车,就看到站台上因为没吃没喝的人东倒西歪占满了站台,旧社会逃荒的难民情景一下子展现在邵伟华面前,他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
怀着对劳动人民热爱的善心,他把自己背的四大袋玉米饼全打开,分给倒在地上的男女老少。难民们很有礼貌,很有次序的上来迎接,邵伟华一边流泪,一边分发饼干...
这时,一位近六十岁的老人,也是饿得站立不稳的样子,走到邵伟华跟前,邵伟华连忙双手捧起一把饼干给他,老人奇怪地握手不要,看到邵伟华还穿着军衣,知道是复员军人。说道:“同志,你是从外地回来的吧?多年没有回家吧?家是湖北的吗?我们这里从1958年下半年起就没有粮食吃了,老百姓现在连树根树皮都吃光了,你们家也应该如此,留点给父母吃吧!”说着就把第四袋饼干帮邵伟华用绳子捆起来了。他说,别说你只有四袋饼干,就是几千辆火车的饼干也解决不了问题。
邵伟华一听,心如刀绞,一边流泪,一边上了回咸宁的火车。迟钝的他现在才想起来祖父为什么拾窝窝头,小韩为什么叫他多买饼干。旧社会的苦和今天饥饿悲惨的场面差点吓疯了邵伟华!他在火车上再也没有心思看城市风景和武汉长江大桥,只是痛哭,一直哭到家。祖父母看到儿子回来了,看到他哭红的双眼,什么都明白了...邵伟华转头看弟妹,一个个饿得像可怕的骷髅。一家人悲喜交加、抱头痛哭!
过后,邵伟华奇怪地问祖父母:“我参军走的时候人民有吃有穿,为什么现在连树皮树根都吃完了?我们家在石道庄上为什么搬到石辉松村来了...”
原来,为实行人民公社,迎接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很多村合并成为一个大村, 不劳动了,大食堂大吃大喝,不分锅,不分乡,不分村,走到什么地方吃到什么地方,体现共产主义的优越性。没成想,到1958年冬,坐吃山空,没有粮食了。哪来的回哪去,没吃的,就拆村拆灶砸锅,大炼钢铁。邵伟华家的五间房子拆了,再没有办法回去,只好暂住在这个石辉松村,全家六口挤在一间破房里。
祖父支撑的家和所有的家庭一样,家无一粒米。邵伟华当即取出他带回的粮票赶到粮店买了两斤米回来,母亲不敢做米饭,用了一斤米煮了一锅真正的稀饭。一年多没有见过米的弟妹饿极了,拼命地喝 。祖父母无心吃,只是看着弟妹吃。祖父对邵伟华说:“今年各村饿死不少人,幸亏上次去沈阳扛回来的窝窝头救了全家的命!”
祖父母天生就是善良的老实人,看见邻居家没有粮吃,就把家里的拿出来分给他们一些。邵伟华在部队攒了的四十块钱,也用来换了不少的大米。
把家里安顿好,邵伟华也要回去了,临走前一天,祖母一直紧紧地拽着邵伟华的手不放,她摸着邵伟华的脸说:“儿子,我嘴上说着不要你回来,心里不知道有多盼望呢!下次回来争取多待上一阵子吧!”
邵伟华连连和祖母保证,一定会常回家看看,不再像以前那样,几年才回来一次。
祖父坐在一边沉默地抽烟。自古以来,父爱总是深沉的,他们比起感情细腻的祖母反而更不会表达对子女的爱,但却更实在。此刻,邵伟华懂祖父的心思,他抱住了祖父。
祖父,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先是怔了一下,反应过来之后,拍了拍邵伟华的手臂,那一刻父爱排山倒海地向邵伟华袭来,温暖和感动将邵伟华眼里的泪硬生生地逼了出来,邵伟华从心底里舍不得离开祖父母。
我长大了才知道,并不是努力赚钱,给父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就是孝顺,这从来都不是父母想要的。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拉扯大,并不是为了能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做父母的,只是希望儿女能够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希望自己有出息,能够多陪陪他们。有时候,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再多的物质永远也没有办法填补哪怕一点精神上的空缺。对于父母而言,子女只要走正道,行得正,坐得端,已经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了。
邵伟华常年在外的经历让他对于亲情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于人情有着更深的体会。宋代古诗有说:“可必人间唯善事,不由天地只由衷。莫嫌效远因而止,更勉其来更有功。”对于邵伟华而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方面他已经做到了,只因他每次出门,每次在外,都是背负着使命,更是背负着祖国的重托,背负着亲人的凝望。
一个月的探亲假邵伟华只住了半个月就回沈阳了。看到邵伟华探亲回来,大家都高兴得围拢来问长问短,他们也和邵伟华原来一样,根本不知道穷苦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
1960年7月,西安市未发生粮荒,邵伟华到重庆市实习时,才知道粮荒早已发生,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只是以很少的粮食定量维持人的生存。9月份,邵伟华实习结束,回到西安航空工厂,车间领导对于邵伟华在实习期间,重庆方面的高度评价很赞赏。
1960年10月,全国的粮食灾荒延伸到了西安,西安市开始了粮食定量。一夜之间,昨天到食堂随便吃,应有尽有,吃饱为止。而今天是按定量吃饭,吃饱吃不饱都是根据自己的粮食定量吃。
科室的工作人员定量特别低,人们的思想适应不了变化,反映很强烈,各种不满思想情绪四起,个别觉悟落后的人,受那些家庭出生不好的人的影响,说什么新社会不如旧社会等等极其错误的言论,对工人的思想情绪波动很大。
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又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厂党委为了稳住干部,工人的思想情绪,一边进行形势教育,向广大职工说明产生粮荒的原因,一边进行忆苦思甜的革命传统教育。邵伟华自然而然地成为车间忆苦思甜的积极份子。
在车间的忆苦思甜大会上,邵伟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歌颂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丰功伟绩,歌颂了社会主义人人平等,国家逐步富强的优越性。他说:“目前,国家遇到困难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农业上出现浮夸造成的,另一个是苏联撤走专家和逼债造成的。但都是暂时的。我们现在再苦,也没有旧社会苦,没有红军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苦。就我们车间来说,粮食定量有四个等级,...旧社会我们工人哪能吃到这样的定量,农村的贫苦农民,如果有这样的粮食定量,就不会去讨饭了。我们是工人阶级,国家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坚信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定会带领我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也不能因现在有暂时的经济困难,迷失自己的前进方向...。”
不少人听了邵伟华的忆苦思甜都感到吃惊。所谓吃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英俊的小伙子,在旧社会是那样的苦,不少人流下了热泪。有的还站起来喊起了口号。车间通过大会忆苦思甜,用吐苦水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工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坚定了政治主场,克服困难的决心,全车间掀起了保质保量争先进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高潮。
由于邵伟华出色的表现,在化学分析技术又都走在全室人员的前面,党支部根据邵伟华的入党申请,于1960年10月批准了他光荣入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邵伟华梦寐以求的事,在苦难和硝烟中成长起来的邵伟华,自然知道镰刀锤子的深刻含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他永远的精神追求和行动指南。
邵伟华报答父母的是哺育的情意,对于国家,对于党,是永远报答不尽的恩情。他很想守在父母身边尽孝,但直到祖父母去世,都未能守孝。为此,他可以遗憾终生,但为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后来的易学事业,邵伟华更明白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