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华故事》第一章 第五节 转业支农 跨界航天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蓝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微的寒风吹在身上,志愿军战士们从寒冷的朝鲜回到祖国,天冷心热,浑身暖暖的。

全团指战员集合到广场上。团长高兴地宣布:“我们胜利的回到了祖国!这里是河南省安阳市的汤阴县,是周文王被囚禁的地方,也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出生地。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现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回到单位,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

部队回国第一个任务就是支农,下农村服务农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部队领导除了讲重要性外,还特别提出了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要求。

“大跃进”是我们九零后出生的、从没听说过的词。为了体现共产主义,减少炊事员,就实行合村政策...

支农队在农村和老百姓“三同”了两个多月,个个瘦得皮包骨头,蜡黄的脸,叫人看到害怕,不少人饿得太久病倒了。有一天,国防部领导派人下部队检查,他们看到支农队的战士,骨瘦如柴,像病夫一样,走路东倒西歪,说:“战士都饿成这个样,怎么打仗?怎么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赶快要求部队领导把支农调回去...,给他们吃,让他们好好休息,尽快恢复身体。”

部队的领导把一千多人的支农队调回来,晚上开饭时,战士们两个多月没有见到那白白的米饭,香喷喷的馒头,还有红烧肉,真像饿狼,抓起馒头就往嘴里塞,盛上米饭就不断地往嘴里填,鱼肉大块的吃,生怕没有了。

邵伟华看到这场面,这哪里是吃饭,简直是要命。他无法阻止别人,只有告诉自己带的这个队,饿的时间太久不能大吃,吃太饱就会胀死。队员们只好留着肚子吃了个半饱。

晚饭吃完不到半小时,不幸真的发生了,其他几个队的人因吃得太多,过饱,结果撑死好几个人,实在是太可怕了。第二天大家就不敢多吃了。

支农队边休养边学习,一个多月后身体都恢复了,回到营区,投入了紧张的军队训练。期间还组织参观了周文王坐牢的遗址、岳飞在汤阴的出生地。当邵伟华听讲解员说周文王会算卦时,感到惊奇。他想,我将来也会算卦该多好啊!当时的他万万也不会想到他邵家居然是周文王的近亲后代。

还是初春的农历二月,乍暖还寒。复员的老兵被送到了专门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军工机械厂。站在这位于西安北郊的高坎上,邵伟华看到了我国航空事业的一穷二白。

正如当年鲁迅在日本学医时,他专业上的精进无法真正帮助当时的中国站起来。于是他发出了“治病救不了中国人”这一呼声。1959年,中国进入了改革革新的大浪潮时期。也是在这一年,邵伟华意识到,光靠农业生产是无法真正改变这个社会面貌的。于是他再一次从组织农民开垦土地中觉醒了出来,即使是服从军令让他转业从事工业生产,他也是用最朴素的心态来表达爱国的热情,投身到工业革命中去。而恰恰是因为勤奋好学的天性,邵伟华被分配到了技术性极强的十五车间化验室当化验员。开始了军人向航空科技人员的跨界。

邵伟华在国家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除了目标,几乎是什么也没有的条件下,独自来到了探索研究的第一线。可是光靠觉悟高怎么可能让飞机发动机转起来?首先要参加岗前培训,于是邵伟华被送到老大哥级别的沈阳黎明机械厂实验室学习化学分析。

“而今迈步从头越”。邵伟华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对命运的顺从与抗争。这种顺从是来自于对大环境的清醒认识,而这种抗争则是来自于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六十年代初,我国航天设备的制作和建设以及航天线路的开发、都处于极其紧张的建设发展阶段,而在研究后期,国家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航天事业方面投入了难以想象的关注和资金。

邵伟华来到的沈阳黎明机械厂,是苏联专家帮助建设的,高大的厂房,轰隆隆的机器声紧紧地吸引着邵伟华。黎明厂小小的化验室,才一两百平方米,却有化验操作室,比色室,平称室,主任室,办公室等,各式各样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瓶子、摆满了试剂架。还有各种大小不同的烧杯和滴管,简直是一个玻璃瓶的世界。邵伟华看到试剂架上瓶子里的化学试剂,绝大多数是用化学分子式标示的,而这些化学分子式一个都不认识。他心里“咯噔”一下,感觉突然成了文盲。压力山大。

为了尽快认识、学会化学试剂瓶上的名称,邵伟华去新华书店买来了初中、高中、大学的有关化学教材,没日没夜地认字母,记化学名称,学写化学分子式。

由于邵伟华的刻苦学习,用四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应该学的培训项目,很快开始学习化学分析操作,不仅学会了各元素的化学分析,而且还掌握了定碳分析,比色分析。试验结果很高,完全符合质量要求。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抄写与化学分析有关的规程等资料,而且各种考试成绩都是优秀 。


244557519571 2024-09-04 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