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斋》知命救度 zy5000.cn  邵长文改命官网

《邵伟华故事》第四章 第二十七节 佛道缘深 普度众生

字体: 背景:切换背景 切换背景 切换背景 切换背景 切换背景 切换背景 切换背景 切换背景 默认背景

《邵伟华故事》第四章 第二十七节 佛道缘深 普度众生


前面提到邵伟华为人摸病止痛的事情,他本人也为手到病除而疑惑,于是去大雁塔问师父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位师父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可见是非常崇高的。

早年挨整那会儿,朋友看邵伟华整天愁眉不展,使劲劝说,最后成功劝动邵伟华去了八仙庵,从此邵伟华对相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冥冥之中与师父的缘分也就到了。

1985年的一天,邵伟华先到八仙庵转了转,然后去往钟楼。

突然,他的右肩被人从后轻轻拍了一下,他回头一看,一个身披红色袈裟的胖大和尚正站在自己身边,双目炯炯有神地望他一眼,随即闭上双目,同时将右手在胸前竖起,口中念道: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邵伟华不由地问道:“不知大师有何见教?”

大和尚这时微微睁开双目,口中言道:“你是佛门后代,为何至今还不皈依?”

邵伟华一惊,而且吃惊不小。他是佛门后代一事,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从未向任何人讲过,这位老和尚怎么知道的?

大和尚又微微闭上双眼说道:“你精研易道,看相算卦,却不知佛法无边,回头是岸,惜哉惜哉!”

这句话令邵伟华更感诧异!与老和尚素不相识,但他怎会如此了解自己?

一惊一诧的邵伟华不禁好奇地问道:“请问大师,您怎么知道我是佛门后代,又怎么知道我会看相算卦呢?”

大和尚言道:“明者不问,问者不明。不明到明,后会有期。”说完,高诵佛号而去。

又是一个厂休日,邵伟华早早来到八仙庵。他把上次在鼓楼遇见一位大和尚的事跟朋友们讲了,问他们是否知道大和尚。朋友分析后认为很可能是大雁塔慈恩寺里的普慈禅师。

说起普慈长老,那可是让人瞪大眼睛来听的人物。

青年时的普慈,曾云游四海遍访名寺古刹,拜师求艺学得一身好功夫。晚年成为西 安大慈恩寺的住持。

大慈恩寺,原名无漏寺,始建于隋代。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改建,更名慈恩寺。寺内原有13个院落,房舍1897间,为唐代京城里最宏大的寺院。慈恩寺建成不久,由印度取经归来的唐玄奘即由弘福寺迁到慈恩寺东院的“译场”进行译经,当时协助玄奘的有佛学者和名僧数百人。慈恩寺天天香客游人云集,盛极一时。

永徽三年,唐高宗李治为了安置玄奘由印度取回的佛经、佛像,特地在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长安年间,武则天重修时增至7层。至今未变。

此塔在唐代称为慈恩寺浮图。后来,据说自从此塔建成以后,佛曾化身为大雁,普救众生,故后人称为大雁塔。

这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佛教建筑大雁塔,不仅是中华古代灿烂辉煌文化的标志之一,而且千百年来早已成为古城西安最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之一。

但是,谁能料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红卫兵在扫“四旧”运动中,非要把“四旧”的最大代表--大雁塔砸毁推倒不可。

一群“造反有理”横冲直闯的红卫兵,在酷暑八月的一天,突然冲进大慈恩寺,直奔大雁塔。

寺内僧人阻拦不住,一僧人赶紧到方丈室去禀告。当时普慈法师闻听此事,来不及穿上袈裟,光着上身就大步流星地奔到大雁塔前,伸开双臂,挡住了这群手持大刀、长矛、铁锤、斧头等物的红卫兵。

一个挥舞大刀的红卫兵头头,身穿发黄的旧军装,腰系皮带,戴红袖章,昂头挺胸,剑眉黑竖,怒目圆睁,一股横扫千军的英雄气势。只见他气势汹汹地冲到普慈法师面前,高声叫道:“你个老秃驴,难道想当革命的绊脚石吗?闪开!”普慈法师瞥他一眼,然后将右手竖在胸前,微闭双目,高诵佛号:“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这时围在后边的红卫兵七嘴八舌地喊:“少来这一套骗人的东西!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踢开绊脚石,彻底闹革命!”他们一边叫嚷着,一边你挤我拥地往前冲。但不知怎么回事,普慈法师伸开双臂一挡,怒潮般的人群又被推回原地。

这位红卫兵头头急了,怒道:“老禿驴,我看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后边的红卫兵又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跟他少费话!踢开绊脚石,彻底闹革命!”“大家一齐用力往前冲!”这群人以更大的冲力一齐往前涌去。但是奇怪,老和尚伸开双臂一挡,几十号人又被推回原地。

红卫兵头头这回真急了说:“哈哈!老禿驴,你真是活腻了!” 说着双手举起大刀,朝老和尚的左臂砍去。这把扫“四旧”时抄家抄来的大刀,据说削铁如泥,虽然这位红卫兵头头没有用它削过铁,但是砍木头,确实锋芒毕露,锋利无比。他心中暗想,砍不断和尚的胳膊,至少也要砍他个血肉横飞。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刀下去,老和尚黑红色的左臂上居然只留下一道白色的印痕!

红卫兵头头见这一刀不见效,嘴里嚷着“我不信你有什么金身佛体”,双手抡起大刀,以更大的力气往老和尚右臂砍去。真奇怪!这一刀下去竟像砍在棉花上一样,老和尚右臂上同样只留下了一道白印儿。

红卫兵头头砍急了眼,两刀下去都没有奏效,他双手抡起大刀又照老和尚脑袋上狠狠砍去。老和尚不慌不忙,伸出右手用手指将直冲脑门而来的大刀轻轻一弹。“咣当”一声,只见大刀不偏不倚,正掉在这位红卫兵头头的右脚面上,痛得他哎哟一声,一下子跪倒在地。

后边的红卫兵一见这阵势,早傻了眼,纷纷倒退,四散开来。原来站在头头身边的几个红卫兵,见头头跪在地下,也吓得身不由己地纷纷跪倒,一齐向老和尚磕头求饶。普慈和尚说:“只要你们不毁大雁塔,离开慈恩寺,我就饶了你们!”

红卫兵头头急忙回答:“我们答应你的条件,我们答应你的条件。”说完,挥挥手,红卫兵们呼啦一声散开,跑掉了。

邵伟华听说了这些传闻非常震惊,他想起了“明者不问,问者不明。不明到明,后会有期。”的禅语,决定去拜访普慈和尚。于是,直奔大慈恩寺。

来到寺院之内。这里树木繁茂,环境优雅,香客熙熙攘攘,佛前香烛闪烁,烟熏缭绕。

他到大殿内先拜了拜佛,然后向僧人打听到了方丈所在,便径直来到偏院的方丈室。正欲敲门,门已自开。只见正在打坐的老和尚,正是巧遇的那位胖大和尚。

邵伟华慌忙跨进门,虔诚地言道:“普慈长老,我终于找到您了!”

长老哈哈大笑一声,然后睁开双目,看邵伟华一眼,用手指指禅床,言道:“施主请坐。我说后会有期,佛祖保佑,果然,果然。”

邵伟华刚刚在禅床上坐下,普慈长老就伸手把他拉过来,拥在自己怀里,显得异常亲热。

这一举动,让邵伟华大感意外,好不自在。但他没忘了回话:“长老所言不差,我确是佛门后代。我爷爷法号雨杨,曾是江苏金山寺的住持。邵伟华法号演根,从两岁起就跟爷爷在金山寺出家,十八岁时回老家还俗结婚。”

普慈长老似乎陷入一种回忆,他言道:“果然!果然!雨杨法师,久闻其名,我当年云游四海,在金山寺曾同他见过一面。演根师傅,我就不知了。”

邵伟华问道:“大师!您既然不认识邵伟华,怎么知道我是佛门后代呢?”

长老开怀大笑,抓起邵伟华的双手说道;“你有着一双佛手嘛,我自然认得出来!”

“你不仅长着一双佛手,面且左手掌内还有一颗大印,所以我知道你还会看相算卦。”说着,将邵伟华左手掌内的印纹,指点了出来。

邵伟华经大师指点,确实看出在自己左手掌心有一颗不小的印纹但不很认同:“这印纹并不十分规整。”

“这就不简单了。几百万人中才会有一个!据说当年修建大雁塔的唐高宗李治,手中就曾有这样的印纹。”普慈言道。

邵伟华谦虚地请问:“有此印纹表示什么?”

“如果从政,就会掌握很高的权力;如果搞文,就会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

邵伟华感慨道:“我想拜长老为师,学习佛学。”

普慈长老十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请求,当即在方丈室隔壁的殿堂内举行了拜佛拜师仪式。普慈收邵伟华为徒,賜法号“通华”。

从此,邵伟华在研究《易经》的同时,兼修佛学。

他的皈依非常自然,皈依使他知识面更加开阔,思想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提升到了儒释道通融的高度。

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的儒家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的王子释迦牟尼。他的教义是“博爱,众生平等”。他讲究“六道轮回”和“离苦得乐”。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性的。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

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他们追求的其实就是“和谐”的理想,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拯救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同时,所有教派都劝人向善,提倡和谐共处。

邵伟华身体力行着儒释道的兼容并蓄,提出了《周易》是和谐学的首创之论,也做到了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那样: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邵伟华是佛门的后代,这对他慈悲济众的胸怀是深具影响的,也是他弘扬包括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怀有的巨大动力之一。

《易经》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道家《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家《百业经》有:“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缘会时至际,其果定成熟。”《涅槃经》也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轮回不失。”可见,因果律是宇宙间最重要的轮回法则。因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因果报应观念深入人心。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一般而言,因果报应有现报、生报和后报以及不定报几种。现报,就是指现世所作的善业或恶业,这一世就显现出果报。生报,是指此生所作的善恶业,来生才能感召到苦乐果报。后报,是指过去或现在所造之业,要等到多生后受报,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应验。不定报,是指造业之后,不确定在什么时候受报,等等这些,无非是劝人行善,劝人积德,依此来保证自己和子孙诸事顺达。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三世因果经》的开篇宗旨。由此我们知道,人的命运是自己造作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邵伟华深信因果,他将儒家的“仁义爱人”,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慈悲济众”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博大的心胸和宏远的气象。

二十多年如一日,自费印发了大量的《三世因果经》,用切身体会来教化世人。人只有改恶从善、行善积德才能改变命运。

他为公益事业捐款达上千万元,是易学界首屈一指的慈善家!而且他研究易学,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的身份来进行的。

他劝说了许许多多企业家皈依佛门,至今已有上千人之多,并让企业家们以实际行动做善事,通过修桥修路,为自己添福延寿、破财消灾、趋吉避凶。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此中贡献无法用金钱估算。他以从善如流的处事原则替天行道和他自觉行善的一生,也使他有资格成为保护、传承和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公认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易学一代宗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邵伟华世间少有之佛缘,一方面是既成事实看得见的祖孙三代修佛,和看不见的累世之中修德修得好,另一方面是他今生努力行善很到位。因此,邵伟华的果报就很好,享寿八十四岁。

易学有此得大福报者为领路人,无疑是易学之幸!

他的福德定将继续为易学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拥有大成就的福报者也一定会泽被后世,开枝散叶,桃李天下!


264557497747 2024-06-28 10:30

来源:邵伟华故事  作者:自助算命总站  Tag:《邵伟华故事》第四章 第二十七节 佛道缘深 普度众生
评论列表
编号搜索: 搜